随着最近生成式 AI 与 Transformer 技术的浪潮,人们开始声称 AI 将取代许多职业,包括程序员。表面上看,像 ChatGPT 或 Deepseek 这样的 GPT 系统似乎知道的东西我要配资网网,远超过一名初级程序员所掌握的知识。它们的进步速度也确实惊人。但,计算机永远无法完全取代程序员,这源于一个决定了计算机与程序运作边界的基础性定理。
莱斯定理是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结果,尤其是在可计算性理论与复杂性理论的研究中。简单来说,它属于那些大学计算机系“自动机与图灵机”课程的范畴——大多数学过的程序员觉得很难,或者自学的程序员干脆直接忽略掉的部分。尽管这些主题在数学上很有趣,但它们似乎和普通程序员的日常工作没什么直接关系。它们只是为计算机科学奠定了基础。除非你从事某个极其特殊的领域,否则你作为程序员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pumping lemma(抽引引理)或者自动机理论。那为什么要关心它呢?因为如果我们理解这些定理真正表明了什么,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某些言论根本就是错误或夸大其词。
回到莱斯定理,它的内容是:程序的所有非平凡性质都是不可判定的。也就是说,没有任何通用的计算机或算法可以决定/计算这些性质。听上去有点晦涩?我们先来定义一下。
一个平凡性质(trivial property)是指,对所有程序都成立,或者对所有程序都不成立的性质。例如,“这个程序有代码”是平凡的,因为所有程序都有某种形式的代码;“这段代码可以进行时间旅行”也是平凡的,因为(据我们所知)没有任何程序能做到这一点。
一个非平凡性质(non-trivial property)是指,对于某些程序成立,而对另一些程序不成立的性质。比如“程序中存在循环”就是非平凡的,因为有些程序有循环,有些则没有。几乎所有我们能想到的、不是显而易见的程序特征(例如使用了对象、有条件判断等)都是非平凡性质,因为至少会有一个程序具备它,另一个程序不具备。
不可判定(undecidable)的意思是,没有任何通用的算法或计算机可以在所有输入与输出的情况下,判断某个程序的性质是真还是假。简而言之,莱斯定理断言:不可能存在一个通用程序或计算机,可以判定任意其他程序是否满足某个特定要求,或者是否存在/不存在任何 bug。
那么,这个定理是怎么证明的呢?证明需要一些图灵机和停机问题(Halting Problem)的知识以及一些逻辑工具。这里我们探讨一种叫做归约(reduction)的方法。归约的意思是:将问题一转化为问题二,并且这种转化方式保证——如果问题二被解决了,通过把问题二的解转回来,问题一也随之解决。在这个证明中,我们会把停机问题归约到另一个问题上,并证明如果能解决后者,就能解决停机问题。这会导致矛盾,因为停机问题是不可判定的。
莱斯定理的证明
假设存在一个图灵机 A,它可以判断任意图灵机 M 是否具有某个性质 P(且 P 是非平凡的)。也就是说,如果 M 具有 P,那么 A 接受它;否则,A 拒绝它。简单来说,程序 A 能够判断程序 M 是否具有性质 P。
我们再构造一个图灵机 Q,它的行为如下:
如果 M 在输入 w 上会停机,那么 Q 会执行一些操作,使得它具备性质 P;
如果 M 在输入 w 上不会停机,那么 Q 会执行一些操作,使得它不具备性质 P。
简而言之,Q 会确保:如果 M 停机,它就有 P;如果 M 不停机,它就没有 P。
现在我们将三个图灵机连接起来:
如果 M 停机,那么 Q 有 P,因此 A 必须接受 Q;
如果 M 不停机,那么 Q 没有 P,因此 A 必须拒绝 Q。
按照传递关系,A 就能判断 M 是否停机。但根据停机问题的结论,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。于是,我们得到矛盾:不可能判断 Q 是否具备任何性质 P。
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有一个程序能判断另一个程序是否具备某个特定性质,我们就能用它来解决停机问题。而既然停机问题是不可判定的,那么这样的程序根本不可能存在。
那么,这和 AI 以及程序员有什么关系呢?
首先,它说明了——永远不会有一个程序,能够找出任意代码中的所有 bug。因为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,它就等价于判断一个程序是否具备某个非平凡性质(而 bug 恰恰是这种性质)。同理,也永远不会有一个程序,能够在接受任何需求后,就输出另一个完全满足这些需求的程序。原因是一样的——否则我们就能用这样的程序来解决停机问题,而我们知道这是任何计算机都无法做到的。
但是,像 ChatGPT 和 Deepseek 这样的现有大型语言模型(LLM)不就已经能根据给定需求写出程序了吗?
尤其是一些很简单的,比如写一个 Python 程序,让用户输入一些数据,然后进行计算。这难道不是在反驳莱斯定理吗?
答案是:不是。
是的,现在的 LLM 能完成这些任务,甚至能做更复杂的事情。但这依然不能推翻莱斯定理。认为它能推翻莱斯定理,其实是对“不可判定”这个概念理解不够。
不可判定的意思是:没有一个通用的计算机/程序,能够判断所有情况下条件的真假。它并没有说,一个特定的程序不能处理某类特定问题。因此,我们可以创造 LLM 或其他 AI,它们能分析特定类型的程序,或者查找和修复某些特定的 bug。但它们永远不能找到并修复所有 bug,或生成满足所有需求的程序。这正是定理的核心。与一些人或公司声称的不同,永远不会有一个 AI 能够完美完成这些事。
它们当然会不断变得更强——这是时间问题,而非可能性问题。
但它们永远无法解决我们所有的编程问题。它们可能会非常擅长找 bug,但它们总会漏掉一些,或者高估实际存在的 bug 数量。AI 需要人类监督,才能判断这些低估/高估是否存在,并确保它们的输出确实满足全部需求。这就是计算机永远不会完全取代程序员的原因。
计算机可能会取代某些岗位,比如只写代码、不参与软件设计的初级程序员。而 AI 的确会改变我们的编程方式。但人类依然需要完成许多任务,比如软件架构设计、发现并修复潜在 bug,以及验证程序是否按预期运行。
那么,这对我们程序员意味着什么呢?
AI 会让我们更专注于全局与设计原则,而不是埋头于代码的细枝末节。就像今天的许多现代 IDE 让我们专注于编程逻辑,而不必为语法等细节操心一样。但这同时也意味着,我们必须对自己开发的程序有更深入的理解,并具备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。
那些只会写代码、会几种语言、熟悉一些 API 或框架、但不了解其底层原理的程序员,必然会失业。而那些知道为什么某个框架更适合某些任务、什么时候该用依赖注入、什么时候不该用、为什么选择哈希表而不是字典(或反之)的程序员,则会保住饭碗。因为有了这些知识,我们才能在 AI 犯错时发现问题,或者调整代码让它按预期工作。我们能像资深开发者指导新手一样,引导 AI 产出我们想要的程序。
知识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我要配资网网,因为程序员执行的机械性任务会被大量自动化。而除非计算机工作原理发生根本性突破,否则这种知识对计算机来说依然是无法触及的。否则,我们就会得到能解决停机问题的“悖论机器”。
恒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